8月15日,2023年全國生態日山東主場活動在蒙陰舉辦。在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發布會上,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、省能源局局長胡薄發布了山東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成果。
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。堅定不移推進“騰籠換鳥、鳳凰涅槃”,瞄準綠色化、數字化方向,多措并舉改造傳統動能,2018年以來全省壓減鋼鐵、煉油、電解鋁等落后產能分別占全國的12%、36%和50%。持續發展壯大“十強”產業,集中優質資源靶向突破42條標志性產業鏈,180個“雁陣形”產業集群總規模突破8.9萬億,7個集群入選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、數量居全國第一。5年來,全省“四新”經濟增加值占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 13.3個百分點,新舊動能轉換“五年取得突破”主要指標基本完成。
“雙碳”戰略實施步伐穩健。大力實施碳達峰“十大工程”,分步出臺碳達峰碳中和若干措施、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能源、工業、科技等15個分領域工作方案、保障方案,構建起“1+1+N”政策體系。堅持不懈推進節能降耗,以國家確定的能效水平基準值和標桿值的平均值為基準,全面提升各行業能效標準。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,嚴格把好節能降碳“入口關”。創新開展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,倒逼區域、行業、企業加快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!笆濉逼陂g,全省萬元GDP能耗下降20.4%、好于國家下達任務目標3.4個百分點;近兩年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1.1%,已完成“十四五”任務目標的72%、大幅快于時序進度。

能源低碳轉型高效推進。加快推進膠東半島核電、海上風電、海上光伏、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、魯西南采煤沉陷區“光伏+”等“五大清潔能源基地”建設,今年上半年,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8382萬千瓦、半年增加921萬千瓦,占比達到 41.8%;新型儲能并網裝機達到283萬千瓦、居全國首位。大力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、靈活性改造、供熱改造“三改聯動”,“十四五”以來,累計完成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86臺次、4230.5萬千瓦,爭取新增煤電建設規模900萬千瓦和“先立后改”淘汰落后產能建設規模 502.5萬千瓦,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一位。
綠色發展保障支撐有力。加大“十強”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,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項目,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年均增長約10%,2022年全省20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累計研發經費投入達到1238.8億元,帶動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近1萬億元。狠抓重大項目建設,聚焦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技術改造等重點領域和方向,謀劃實施總投資達8.1萬億元的3000余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。充分發揮價格、資金等要素保障作用,建立差別化用電、用水、污水垃圾處理等綠色發展價格機制,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,2022年全省綠色貸款余額超過一萬億元。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,在22個地區開展省級試點工作,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探索新路徑。實施全面節約戰略,啟動新一輪144個園區循環化改造,抓好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,協調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,切實提升各類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水平。(來源:大眾日報客戶端)